關于我們

在線客服

幫助

24小時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 > 建筑文苑 > 文苑漫步 > 正文

有關中國的建筑與中國的建筑師

2009-01-08 16:28    【  【打印】【我要糾錯】

  世紀之交,又逢中國即將加入WTO,國務院承諾五年內逐步對外資開放勘察設計領域,中國實際上即將成為全球最具潛力的建設發(fā)展基地。面對即將涌入的世界各地的建筑師,中國的建筑與中國的建筑師,尤其我們年輕一代的建筑師,應該怎么辦?這里擔心的問題有兩個范疇,一是如何從本土出發(fā),創(chuàng)作真正適合中國文化的建筑;一是在與西方建筑師的競爭中,我們是否會在日益全球化的建筑設計市場上淪為“二等設計公民”?

  這很可能是個令人悲哀的話題。回顧世紀百年,建筑這個行當從來就是多風多雨的。在此之前,中國已蓋了幾千年根本就沒有建筑師的房子,而五十年代以后,建筑師這個稱呼也都統(tǒng)歸在工程師的名下,到現(xiàn)在業(yè)主上門,也都一律“某工”、“某工”,中國的建筑是在沒有建筑師這個職業(yè)下出現(xiàn)的。我比較贊同張永和建筑師的一個觀點,他認為中國的建筑是從“建造”開始的,而建筑師的工作其實也一直是在知識分子和工匠之間徘徊。魯班是工匠,現(xiàn)在的“魯班獎”雖然帶有一定的設計成份,但明顯是頒給施工企業(yè)的,所以建筑師不是工匠。古代是沒有建筑師的,而事實上一些提供想法的人也許可算是半個建筑師。比如張永和舉過一個例子,大意是明代的文征明住在拙政園的時候很可能把許多好的想法轉給木匠、泥瓦匠,工匠們把他的想法實施出來,成為建筑。還有清代工匠出身的雷發(fā)達(公元1619-1693)和他的子孫七代,先后主持了北京圓明園、頤和園、玉泉山、香山、北海和中南海等的規(guī)劃及其宮殿皇陵的建筑設計,被稱為“樣式雷”。雷發(fā)達曾用硬紙板制成可以揭開房頂觀察內部結構的建筑模型,這大概是我國以活動模型進行設計之始,所以“樣式雷”應該算是真正意義的建筑師了。而真正的建筑師職業(yè)的出現(xiàn)是上世紀初第一代留學生回國后,從莊俊、梁思成、楊廷寶他們那個時代開始的。毫無疑問這是從西方傳入的一門職業(yè),五十年代末開始中斷,直到幾年前建立注冊建筑師考試制度,算是又重新與國際接軌。但現(xiàn)在辦戶口填表格包括互聯(lián)網(wǎng)中申請email地址在職業(yè)欄上仍然只能找到工程技術人員或科研人員、設計人員等相關條目,絕大多數(shù)的人們仍然試圖在工程師或設計師之間尋找一個更為合適的稱呼,顯然,這與體制有關。在這種局面下,要尋找或創(chuàng)作真正本土的中國建筑是無比艱難的。我們換個角度,再回顧一下世紀百年的中國建筑,無法回避的是它的每個發(fā)展階段都與西方文化的導入有關。

  第一階段是世紀初,隨著殖民主義的入侵,帶來了西方國家的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青島、大連等城市的一些近代西洋建筑。這其中也有與本土結合得好的,比如上海的里弄建筑,可說是歐洲工業(yè)革命后在城市開發(fā)的聯(lián)排工人住宅與中國江南地區(qū)圍合庭院的產(chǎn)物,它們很適應當時的中國國情,而今上海里弄已成為海派建筑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期間既有西方建筑師直接在中國執(zhí)業(yè),也有受西方建筑教育歸來的中國建筑師開設建筑師事務所。事實上這段時期就已經(jīng)有一系列有著明顯現(xiàn)代精神的作品問世,如莊俊1935年的上海孫克基婦產(chǎn)科醫(yī)院,董大酉在同年建成的自宅等。

  第二階段是二戰(zhàn)前后,現(xiàn)代主義風格深入影響中國,五十年代初誕生了一批非常優(yōu)秀的本土現(xiàn)代建筑(那時建設方和官員尚無意識干預設計),如北京兒童醫(yī)院(華攬洪、傅義通,1952-1954),上海同濟大學文遠樓(黃毓麟、哈雄文等,1951-1953),武漢醫(yī)學院外科樓(馮紀忠,1952-1953),同濟大學教工俱樂部(李德華,1956),武漢東湖梅嶺賓館(戴復東、吳廬生等,1958-1961)等等。這也許該算是最令我們驕傲的一批現(xiàn)代建筑了,它們和西方同期建筑相比,其實并沒有太大差距。然而緊接著的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筑理論的導入,許多這些優(yōu)秀的現(xiàn)代建筑被作為“國際風格”的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建筑而受到批判,于是在全國上演了一場以大屋頂為主要特征的“民族形式”運動,其實反觀當時在許多大學校園里所建的大屋頂民族形式的教學樓建筑,雖然在空間上有可能是西方的,非常包豪斯的,但在形式上毫無疑問帶有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意味,那些建筑在比例、尺度及其細部推敲上,也都顯示出當時建筑師扎實的設計功底。然而“好景”不長,沒有兩年的時間,一場反浪費運動使“大屋頂”被冠以“復古主義”受到清算。如此一來,中國建筑從此陷入平屋頂不行,大屋頂也不行的的左右為難的境地,F(xiàn)代主義建筑在此后的二十年里徹底迷失了。

  第三階段是80年代改革開放后,各種思潮流派一涌而入。適逢各大院校重開建筑系,由于教育方式的不成熟,我們對后現(xiàn)代、解構主義等等的思潮流派的興趣遠遠超過了許多建筑本體的東西,包括我們還沒有深入了解的現(xiàn)代主義,在今天看來,這是非常可惜的。九十年代經(jīng)濟大發(fā)展中帶來的中外合作設計,著實讓中國的城市建筑火了一把,但其中真正反映出本土文化的建筑又有多少?這個任務毫無疑問要由我們自己來完成,但這段時間,能讓我們自己滿意的本土建筑師的作品又有多少?如果要舉一個例子我很想提一提松江方塔園,但那個小小的何陋軒顯然無法引起足夠的重視,在這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商業(yè)時代,沒有人會在乎一幢小建筑,事實是只要你設計過一幢大型的公共建筑,這個設計的優(yōu)劣不論,你一定會因為這個城市的這一項令人矚目的建設成績而成為一名重要的建筑師的。這是再次令人感到悲哀與無奈的話題,這牽涉到我們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與價值觀。 在一個經(jīng)濟快速增長的初始化商業(yè)社會,設計的價值觀首先當然是要與效益掛鉤的。你不能要求現(xiàn)在的設計院在一幢小住宅和一組大型的市政中心前一視同仁;我們也難以左右業(yè)主與主管部門對他們“自己”項目的獨特見解與要求,因為現(xiàn)在他們大多數(shù)明顯看來比建筑師們要“見多識廣”,同時所定的設計費已經(jīng)明確表示出設計的價值,而如果不具備一種超乎常人的感染力的話,你也同樣不能祈求一個不懂建筑的人來體會你設計中的創(chuàng)造性的價值。 好在這一切都在改變。當眾多的業(yè)主們發(fā)現(xiàn)造出來的建筑其實并不象賞心悅目的效果圖或模型那么爽氣,或者開始后悔當初沒聽建筑師的奉勸而選擇了他自己不知那里看來而且想來一定好看的形式色彩,情況會有所好轉,然而代價將是沉重的。一方面,急功近利、追新求異的建筑已將我們的城市變得光怪陸離;另一方面建筑師們在這場商業(yè)大戰(zhàn)中也找到了乖巧的方法,真正的創(chuàng)新已很少有人問津了,只是集中精力在選用國外書籍中的圖片作東拼西湊的組合工作,另外在焦頭爛額手忙腳亂眼看著要來不及的時候還有高水平的效果圖和模型公司等著進行再創(chuàng)作,因為既沒有精力也沒有時間去做那些原創(chuàng)性的思考了。一個幾萬平方米的建筑方案投標很可能只有一個月的時間,端出來的卻仍然是堪與精美年歷甚至婚紗攝影集媲美的設計文本,而設計院能干的建筑師們哪一個不是手中有幾個工程同時進行呢?關于這一點,雷姆•庫哈斯在他那本新書《變異》(Mutations)中作了一個頗為精確的計算:中國建筑師用最低的費用在最短的時間里設計了最大量的建筑物,其效率相當于美國建筑師的2500倍!

  這是個速度至上的年代,在經(jīng)濟模式的壓力下,對速度與形式主義的追求被可怕地置于進步的名義之下,在此同時許多時間卻又被浪費在重復的管理環(huán)節(jié)之上,留給建筑師的時間已少之又少。然而建筑真的是個需要不斷進行思考、沉淀的創(chuàng)作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建筑師們該怎么辦?

  舍棄?!也許有所舍才能有所取,魚和熊掌很少能夠兼得。

  米蘭•昆德拉最近也出了一本新書,書名為《緩慢》,作家說:“速度是技術革命獻給人類的一種迷醉的方式。……當人被機器賦予了速度的快感之后,一切便改變了:自此之后,他的身體處在游戲之外,他投身于一種無關肉體的、非物質的速度之中,純粹的速度、速度本身、以及令人興奮的速度感之中。……為什么緩慢的樂趣消失了呢?以前那些閑逛的人們到那里去了?那些民謠小曲中所歌詠的漂泊的英雄,那些游蕩于磨坊、風車之間,酣睡在星座之下的流浪者,他們到那里去了?他們隨著鄉(xiāng)間小路、隨著草原和林中隙地、隨著大自然消失了嗎?捷克有一句諺語,將他們溫柔的閑暇以一個定義來比喻:悠閑的人是在凝視上帝的窗口。凝視上帝窗口的人不無聊,他很幸福”

  速度帶來的只是快感,而緩慢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在無休止的加班與忙碌之中,在激烈的投標與競爭里,毫無疑問我們不斷會獲得一些短暫的快感,但是有多少人在這段時間體會過真正的快樂?體會到那種因為設計所帶來的快樂呢?設計院里,一年一年,從前精神抖擻的優(yōu)秀青年還有多少仍然激情滿懷為建筑而執(zhí)著,為設計而快樂呢?

  若是樂趣被埋葬掉了,還是什么樂趣?

  今天我們經(jīng)常為噪音和各種煩亂的景象所困擾,殊不知“速度”正是這"喧囂"的罪魁禍首之一,這是值得整個社會深思的問題。建筑也必須克服這種困擾。著名的意大利雜志《Domus》的前任主編維多里奧•馬尼亞戈•蘭普尼亞尼在1996年寫了一本書《持久的現(xiàn)代性》,明確提出了“贊美緩慢”的觀點,并在書中對現(xiàn)代主義的持久性作了深入探索,同時暗示了當代建筑向"簡約"回歸的趨向,這實際上也就是向建筑本源回歸的趨向,拋除繁雜的、多余的形式或裝飾,在精確的細部中建筑自有其本體的魅力。這也許就回到了前面所提到的建筑始于“建造”的一種過程,這正是今天的建筑學所缺乏的一種“簡樸性”。從這個基點出發(fā),從我們現(xiàn)有的技術與材料出發(fā),也許我們可以和即將涌進來的西方建筑師處于同一起點上,但是技術與藝術的素養(yǎng)卻仍然是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過程。在面對外來壓力的挑戰(zhàn)下,我們唯有補充知識和處變不驚,自知自覺地探索現(xiàn)代建筑在本土的發(fā)展,既不能狹隘地維護傳統(tǒng),更不能盲目被動地追求時髦,看看在這一輪新的外來沖擊下,我們自己到底能為中國建筑做些什么,特別是我們青年建筑師,在這已經(jīng)到來的中國建筑的戰(zhàn)國時代,如何保持敏銳的判斷與取人之長,這是個值得繼續(xù)討論的話題。

收藏分享: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新聞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擬題
    提升學習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擬題+1套預測試題
  • 實驗班
    3套全真模擬題+2套預測試題+考前沖關寶典
  • 定制班
    3套模擬題+3套預測題+考前沖關寶典+考前重點
  • 移動班
    以知識點為單元授課練習,
    強化重點、難點、考點
版權聲明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