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在線客服

幫助

24小時客服:010-82326699 400-810-5999

建設工程教育網 > 建筑文苑 > 文苑漫步 > 正文

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貝聿銘:傳播中國建筑風

2011-08-11 16:28    【  【打印】【我要糾錯】

  今年92歲的貝聿銘是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師之一,設計了大量劃時代的建筑。他的一生都在創(chuàng)新,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始終游走于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并用自己獨到的設計為許多國家留下了一道道風景。

  一、貝氏風格

  作為最后一個現代主義建筑“大師”,他是一個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師。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

  作為實踐型建筑師,作品很多,論著則較少,他的工作對建筑理論的影響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作為一個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中國美學觀的影響,不管是建筑風格上還是建筑理念上,他使中國風刮遍世界。

  貝聿銘不僅是杰出的建筑科學家,用筆和尺建造了許多華麗的宮殿;他更是極其理想化的建筑藝術 家,善于把古代傳統(tǒng)的建筑藝術和現代最新技術熔于一爐,叢而創(chuàng)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貝聿銘自己說:“建筑和藝術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標是尋求二者的和諧統(tǒng)一。”事實證明對于建筑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是他事業(yè)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

  他在建筑設計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關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 計了許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筑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筑學會向他頒發(fā)了紐約榮譽獎!度A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筑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劃。

  在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貝氏采用混凝土,如紐約富 蘭克林國家銀行。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后來,貝氏身為齊氏威 奈公司專屬建筑師,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貝氏從這些開發(fā)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筑設計不單考慮建筑物本身,更將關切環(huán)境提升到都市設計的層面,著重創(chuàng)造社區(qū)意識與社區(qū)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區(qū)一案。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貝氏作品在手法上更關注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內庭成為光庭,如香山飯店的常春廳、香港中國銀行的中庭、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等。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

  “我的思維中,‘以人為本’可能是最明顯的,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所在。”“我認為建筑設 計中人的比例很重要,我總是試圖在建筑設計中做好這一點。” “我認為城市如同人體,有心有肺,有腸有胃。紐約的中央公園就好比是紐約的肺,蘇州園林是蘇州的肺;大的馬路便是城市的大腸,而小弄堂則是城市的小腸,大 大小小,缺一不可。城市設計與人體是有連帶關系的,只是尺度不同而已。”貝氏期望通過精致、抒情和美麗的結合來體現“人性”--這也是貝氏中國風的最主要體現。

  二、建筑師和外交家完美結合的產物--盧浮宮內的玻璃金字塔

  巴黎盧浮宮,始建于13世紀,世界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以館藏“世界三寶”維納斯雕 像、蒙娜麗莎油畫和勝利女神石雕聞名于世。然而到了密特朗時期,年久失修的盧浮宮早已破敗不堪,偌大的展廳提供給公眾使用的廁所只有兩個,復雜的結構更是 讓游客暈頭轉向,它甚至被評為當時最不值得去的博物館。改造盧浮宮迫在眉睫。

  1983年,密特朗欽點美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負責盧浮宮改造工程,這一決定,頓時讓優(yōu)越感 極強的法國人目瞪口呆。當時,密特朗邀請了世界上15位博物館館長,結果有13位都推薦了同一個人,他就是剛完成了華盛頓藝術館東館而在美國聲名大噪的貝聿銘。這是法國唯一一項不通過競爭直接授予建筑師的大工程。

  這位總統(tǒng)欽定的人選,立刻引來藝術上自視甚高的法國各界民眾的強烈反對,他們表示,藝術之都巴黎不歡迎一位美籍華人來修復他們的珍寶館。面對反對浪潮,貝聿銘打出了歷史牌,他說自己來自擁有古老文明的中國,一定會尊重法國的傳統(tǒng),但反對的聲音并沒有因此而減少。

  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貝聿銘拿出了改建工程的設計圖,它的核心是在U型的盧浮宮中庭“拿破侖庭”興建玻璃金字塔型入口。方案一公布,就掀起了更大的反對浪潮,許多法國民眾高呼:不要金字塔,交出盧浮宮;有官員更譏諷它為“一顆寒磣的鉆石”。

  調查顯示,90%的法國人反對金字塔方案。貝聿銘也因此被卷入到政治權力的爭奪旋渦中。他回憶說,當時他的翻譯甚至被嚇得心慌意亂,渾身發(fā)抖;當他要為自己的方案辯護時,她幾乎無法完整地完成翻譯。當時的貝聿銘面臨著自己職業(yè)生涯中最嚴峻的考驗。

  在舉國上下的反對聲中,貝聿銘也始終保持了從容不迫的自信。他深入民眾,耐心解釋自己的金字 塔;他在電視上展開游說:“巴黎應該是充滿生機、不斷發(fā)展的有機體”。他拜會蓬皮杜夫人,并以“藝術必須富有現代精神”說服了她,讓她和一群名流從反對者 轉變?yōu)橹С终摺T谡渭姞幹,他甚至讓密特朗的一位主要政?-巴黎市長希拉克變成了自己的同盟。貝聿銘先誠懇的和這位政壇強人探討巴黎城市規(guī)劃,談論藝術和中國的藝術品。最后他說:“開放盧浮宮就意味著開放巴黎。希拉克最終在記者面前公開表示:自己支持金字塔方案,但有一個要求:貝聿銘必須先在盧浮宮中豎起同樣大小的實體模型,接受公眾的檢驗。最終,總計六萬巴黎民眾參觀了這一實體模型,像總統(tǒng)選舉一樣進行了全民公決。結果,模型征服了希拉克,也征服了法國人。

  但這只是一個開始,當第一臺挖掘機開動的時候,貝聿銘遇到了新的問題。在他的規(guī)劃中,改建計劃的一個重點就是讓財政部從盧浮宮側翼搬出,讓盧浮宮恢復為完整的U型,通過金字塔連結開放給游人,但財政部的頭頭們并不愿意撤出這個世界上最豪華的辦公場所。

  最終是媒體的報道發(fā)揮了作用,財政部撤出了盧浮宮。經過4年的施工,1988年3月,密特朗在竣工的金字塔內,授予貝聿銘最高榮譽勛章。

  如今曾經遭到強烈反對的金字塔已經成為了每一個法國人的驕傲,“寒磣的鉆石”變成了“璀璨的寶石”。一度,人們對金字塔的狂熱甚至讓埃菲爾鐵塔都黯然失色。有三分之二的游客寧肯擠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長隊,也不愿從另外兩個入口進入盧浮宮。

  貝氏說:無法找到任何一種新建筑,能夠和被歲月磨損得黯淡無光的舊宮殿渾然一體。而通體透明 的玻璃金字塔,既能為館內提供寶貴的光線,也能夠反射周圍的老建筑,讓它們互相呼應。而且,這個簡單的幾何圖形不僅不會顯得突兀,反而可以襯托盧浮宮的莊 重與威嚴,它還能夠跟凱旋門和協(xié)和廣場的方尖碑連成一體,為巴黎的中軸線錦上添花。另外金字塔形可在視線上盡可能不影響主體建筑。

  加入現代氣息濃厚的玻璃金字塔,讓這座八個多世紀的古老巴洛克式宮殿迎來復興,成就了貝聿銘 一生最大的榮耀。他在古典主義建筑中融入自己一貫提倡的現代主義設計,也為建筑界提出了一個新的命題。而他在盧浮宮修復工程中體現出來的堅韌、策略和外交 手段,更是讓世人充分領會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貝氏以中國人的堅忍不拔證明了華人建筑師也能在西方創(chuàng)造奇跡。貝氏的中國風精神深深影響了建筑界甚至是整個世界。

  三、生態(tài)建筑--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新館位于蘇州古城北部歷史保護街區(qū),與拙政園和太平天國忠王府毗鄰,設計占地面積 15,000平方米,包括拆遷在內總投資3.38億元。設計完工后的博物館收藏了有著2500年歷史的蘇州城的寶物,建筑不僅彌補了古物無收藏之地之苦, 同時也成為蘇州著名的傳統(tǒng)而不失現代感的建筑。博物館包括一個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覽館、一個容納200個座位的禮堂、一個古物商店、行政辦公室以及文 獻資料圖書館和研究中心,另外還有一個空間用作儲藏以及一些中國園林。

  “在整體布局上,博物館新館巧妙地借助水面,與緊鄰的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融會貫通,成為拙政園、忠王府建筑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新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于蘇州傳統(tǒng)的坡頂景觀--飛檐翹角與細致入微的建筑 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科技重新詮釋,并演變成一種奇妙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qū)域和博物館的展區(qū),為參觀者提供導向。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qū)的太陽光線。光線的層次變化,讓人入詩入畫,妙不可言。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它將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化延續(xù)。

  新館分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西部為展區(qū);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區(qū)等,該部分還將成為與忠王府連接的實際通道。

  然而,蘇州博物館最大的特色體現在人與生態(tài)的和諧上:

  第一,良好的館舍位置。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建成使拙政園歷史街區(qū)更具文化休閑品位,博物館新館 將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延續(xù),體現了保存和發(fā)展一種整體文化的設想。在蘇州博物館老館忠王府旁建設新館,新館老館相得益彰,這種“雙面繡”的設計理念 將兩者融合成一個共生態(tài)的統(tǒng)一體,不僅有利于節(jié)約投資,有利于博物館本身功能的充分發(fā)揮,更有助于表現文化遺產在歷史和現實間聯系和發(fā)展的和諧美感。由于歷史原因,該地區(qū)已形成文化核心區(qū)域,加建新館,有助于發(fā)揮旅游景點集中的聯動效應,彰顯名城特色,提升古城優(yōu)勢。

  第二,獨特的建筑風格。新館建筑在高低錯落的新館建筑中,用顏色為均勻的深灰色石材作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墻體周邊石材的邊飾,與白墻相配,清新雅潔,與蘇州傳統(tǒng)的城市肌理相融合,為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筑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內涵。

  新館建筑用開放式鋼結構,替代了蘇州傳統(tǒng)建筑的木構材料。在新館的大門、天窗廊道、涼廳以及各個不同展廳的內頂上都可以看到這一特點。開放式鋼結構既是建筑的骨架,又成為造型上的特色,它帶給建筑以簡潔和明快,更使建筑的創(chuàng)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

  新館建筑獨特的屋面形態(tài),突破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大屋頂”在采光方面的束縛。新館屋頂之上,立 體幾何形框體內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設計,充滿了智慧、情趣與匠心。新館建筑將三角形作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結構特征,表現在建筑的各個細節(jié)之中。在中央大 廳和許多展廳中,屋頂的框架線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構成,框架內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錯,象是一幅幾何形錯覺繪畫,給人以奇妙的視覺感受。

  新館大門為玻璃重檐兩面坡式金屬梁架結構,既含有傳統(tǒng)建筑文化中大門的造型元素,又以現代材料賦予其嶄新的風格。

  結語

  貝聿銘說:要使一種東西持續(xù)地散發(fā)光彩,就必須汲取到它的精髓,否則就只是一種潮流,稍縱即逝。

  在各種各樣的潮流中,貝氏堅持自己的風格,堅持自己的設計理念,并不為不為人們接受而修改甚 至放棄,“別人接受不接受得了并不重要,重要的自己能接受”。正是憑著這種堅持,貝氏建筑遍布全球;正是憑著這種堅持,貝氏作品以其獨有的特色屹立于世; 正是憑著這種堅持,貝氏使建筑的中國風吹遍了全世界。

責任編輯:棋雯
收藏分享: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新聞
  • 特色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擬題
    提升學習效果
  • 精品班
    4大班次+2-3套全真模擬題+1套預測試題
  • 實驗班
    3套全真模擬題+2套預測試題+考前沖關寶典
  • 定制班
    3套模擬題+3套預測題+考前沖關寶典+考前重點
  • 移動班
    以知識點為單元授課練習,
    強化重點、難點、考點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