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3 13:54 建設工程教育網整理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和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危機時期,物質生活匱乏,人們對現代化充滿渴望。建筑事業(yè)同科學技術緊密相聯,建筑師仍持有濃厚的理性主義觀點。這是建筑中的現代主義思潮與文學藝術等門類中的現代主義流派不同的地方。60——70年代以后,西方發(fā)達國家經濟高度發(fā)展,物質豐富了,房荒問題相對解決了。然而,人們感受到工業(yè)高度發(fā)展帶來的負面效果。環(huán)境危機資源危機生態(tài)危機社會危機信仰危機等,反倒使人們在物質豐裕時期產生了新的危機感,社會文化心理隨之發(fā)生新的重大轉變。在建筑藝術方面,人們的精神要求和審美觀念自然和50年代大不相同。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筑并不比傳統(tǒng)建筑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tǒng)建筑的態(tài)度。也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產業(yè)革命和工業(yè)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發(fā)達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適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于后現代主義。這是后現代主義建筑產生的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