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已經讓政策制定者陷入了兩難困境,一方面是物價上漲和流動性過剩的巨大壓力,另一方面是證券和房地產市場的蕭條、制造業(yè)不景氣和增長減速甚至衰退的風險日益顯現(xiàn)。為了對付通脹,可用的貨幣政策幾乎已經用盡,剩下的加息措施則會加劇后一方面的風險。對付流動性過剩的QDII等放閘措施由于美元疲軟和港股低迷而不見效果,而另一個選項人民幣升值一步到位,本來是個好辦法,可惜時機已經錯過,現(xiàn)在一步到位會嚴重打擊已經不景氣的制造業(yè)和出口。
那么,還有沒有別的手段同時避免通脹和衰退兩方面的風險?可以考慮向房地產市場增加土地供給。大量增加供給可以立刻把房價降下來,使更多的人買得起房子,而繁榮的房產銷售既可以鎖住大量流動性,又保證了銀行穩(wěn)定的低風險利潤源,同時又可維持經濟快速發(fā)展,可謂一舉四得。而且,這是一個可以立即見效的辦法,政策宣布當日房價就會開始下降,需求就會啟動。
前幾年,在民眾對房價飛漲的高聲抱怨之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調控措施,現(xiàn)在的確把房價壓住了。但打壓房價的初衷是讓更多人買得起房子,而不是逼得大家都不買房了然后價格跌下來,現(xiàn)在的情況卻恰恰是后一種,緊縮房貸、提高首付、限制二手交易,這些都是打擊需求而不是增加供給。
有人爭辯說,這是為了打擊投機炒作,投機并不反映真實需求,卻抬高了房價。這種邏輯是錯誤的,投機者或許的確沒有代表他自己的真實需求,卻代表了其他人未來的需求,如果他代表錯了,那倒霉賠錢的是他自己。而且,如果你想打擊投機,那么增加供給是最佳手段,在供給將大量增加的局勢下,沒有傻瓜會把手里的閑置土地和閑置房產繼續(xù)囤積下去。
另一種反對意見是,大量增加房地產用地會破壞既定的耕地保護政策,從而危及糧食安全。這種說法也是錯的。房產開發(fā)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城市建立住宅區(qū),而城市住宅區(qū)的居住密度和土地利用率比農村宅基地高得多,所以,在滿足相同人口居住需求的前提下,發(fā)展城市住宅只會節(jié)約而不是浪費耕地,這一邏輯鏈條中的唯一缺口就是開發(fā)和銷售環(huán)節(jié)可能存在土地和房產囤積,但正如前面所說,大量增加土地供給會立刻打擊囤積。
那么,實施這一政策有沒有障礙?有的。首先反對的可能是已經囤積了大量土地的地產商,這一點暫且按下不表;其次是耕地保護政策的結構,現(xiàn)行的18億畝指標是按行政區(qū)劃逐級分解落實的,這種結構與房地產業(yè)對土地需求的地理分布極不相配,大城市和工業(yè)密集區(qū)的用地受到程度不相稱的嚴重限制,這也是前幾年這些地方房價暴漲的根源所在。增加供給政策要起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打破耕地指標的逐級分解結構。
但是,如果按土地需求分布重新分配指標,將造成地方政府的財政失衡。解決這一矛盾的可行方案是允許地區(qū)間用地指標有償調劑,讓急需用地的發(fā)達地區(qū)和大城市補貼其他地方政府財政,以換取用地指標。
增加供給是對付通脹而又不壓制經濟增長動力的解決之道。房改以來,房地產業(yè)曾在十年高速增長中身當大任,這一次,但愿它能臨危救險,再造繁榮。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聯(lián)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